孝感市人民政府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魅力孝感 > 人文孝感 > 文物典藏
东汉陶楼
长文觚,2021年出土于郑家湖274号墓,长34厘米,宽约4厘米,是用一截圆木竖着剖开而做成的,觚四周还有七个削平的棱面,全觚以秦隶书写约700字。觚文记载的长文,是关于谋士游说秦王“寝兵立义”的故事。有专家考证,该事件可能发生在战国后期。当时秦国势头强劲,东方五国结盟抗秦,取得暂时胜利,谋求与秦休战,故派谋士前往秦国游说秦王,先引“以不义反为义”“桀纣亡国,吴人失其先王冢庙”等典故,暗示秦王当以史为鉴。该木觚年代最早,觚文篇幅最长,是目前所见中华“第一长文觚”,对进一步研究当时社会、历史与思想具有重要价值。
睡虎地秦简,1975年出土于睡虎地11号墓,共计1155枚,4万多字,记录的内容有《编年记》《语书》《秦律十八种》《效律》《秦律杂抄》《法律答问》《封诊式》《为吏之道》《日书》甲种和乙种等十篇,内容涉及秦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军事等方面,是研究秦代历史重要的实物资料。
彩绘漆盂,1975年出土于睡虎地9号墓,时代为秦统一以后(公元前221年—前207年),口径25cm,高11.5cm,以朱漆为地,黑漆彩绘鱼纹于口沿部分。
木牍家书,1975年12月出土于睡虎地四号秦墓,是中国最早的家书。这两件木牍长23.4厘米和16厘米,宽3.7厘米和2.8厘米,厚0.25厘米和0.3厘米,包含527个字,是战国时期秦国士兵“黑夫”和“惊”写给家人的信。这两件木牍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信实物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。
彩绘篮纹直口鼎,1978年出土于珍珠坡1号墓,时代为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—前221年),通高:28,腹径:27。
东汉陶楼,1979年出土于周田癞痢墩1号东汉墓中,是一件陪葬冥器,仿死者生前“重楼高阁”式居室制作而成,也是一件精巧的古代建筑模型工艺品,为研究古代建筑学、社会学和民俗学提供了实物资料,被载入中学历史教科书。